X射线吸收谱(XAS)是一种基于同步辐射光源的先进分析技术,通过测量物质对X射线的吸收特性,揭示原子局域电子态及几何结构信息。其核心原理可分解为物理过程与能量分区两大维度:
物理过程:电子跃迁与散射干涉
当X射线能量达到原子内层电子(如K、L层)的电离能时,电子被激发为光电子,形成吸收边的突跃。光电子以波函数形式向外传播,若遇到近邻原子会发生弹性散射(背散射),散射波与出射波在吸收原子处干涉,导致吸收系数随能量周期性振荡。这一过程可通过朗伯-比尔定律定量描述:吸收系数μ(E)与样品厚度d、入射强度I₀和透射强度I的关系为I=I0⋅e−μ(E)d。
能量分区:XANES与EXAFS的协同解析
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(XANES)
聚焦吸收边10eV至边后50eV的强振荡区域,反映光电子与近邻原子的多重散射效应。其谱图特征(如边前峰、肩峰)直接关联吸收原子的电子态密度分布,例如通过吸收边位置偏移可定量分析元素价态变化(如Fe²⁺与Fe³⁺的区分),边前峰的存在则揭示未占据分子轨道信息。
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(EXAFS)
覆盖吸收边后50-1000eV的弱振荡区域,源于光电子的单次散射效应。通过傅里叶变换将振荡信号转换为径向分布函数,可精确获取配位原子键长(精度达0.01Å)、配位数及无序度等信息。例如,在锂离子电池材料研究中,EXAFS可揭示过渡金属(如Ni、Co)在充放电过程中的配位环境演变。
实验方法:多模式适配与原位表征
透射模式
适用于高浓度样品(如粉末、薄膜),通过测量入射与透射X射线强度比计算吸收系数。需控制样品厚度以避免自吸收效应,常用于晶体、非晶态及液态样品的静态分析。
荧光模式
利用目标原子受激后发射的荧光信号强度反推吸收量,适用于低浓度或单原子体系(如催化剂表面活性位点)。例如,在燃料电池Pt催化剂研究中,荧光模式可精准定位表面Pt原子的配位状态。
原位/operando技术
结合高压、高低温或电化学环境,实时追踪材料在反应过程中的结构动态。例如,在电催化CO₂还原研究中,原位XAS可揭示催化剂活性位点的价态变化与配位重构机制。
技术优势与典型应用
XAS对样品形态无严格要求(粉末、液体、气体均可),且不破坏样品,在材料科学、能源存储、环境监测等领域应用广泛。例如,在稀土掺杂半导体材料研究中,XAS可同时解析局域结构畸变与电子态分布;在生物医学领域,XAS可表征金属蛋白(如血红素)中金属离子的配位环境,为药物设计提供结构依据。
通过XANES与EXAFS的协同解析,结合透射、荧光及原位实验模式,XAS已成为揭示材料原子尺度结构-性能关系的关键工具,推动着从基础研究到工业应用的跨越式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