X射线单晶衍射仪通过X射线照射微小单晶,捕捉其衍射点阵,解析分子在三维空间的精确原子排列,为新药设计、功能材料开发提供原子级蓝图。其操作复杂、精度要求高。掌握
X射线单晶衍射仪的正确使用方法,是获取高质量衍射数据、成功解析结构的关键。

一、晶体准备
晶体筛选:在显微镜下挑选尺寸适中(通常50-300μm)、形状规则、无裂纹或杂质的单晶。过小则信号弱,过大易产生吸收效应。
晶体装载:用微量胶(如环氧树脂)或专用载晶环(loop)将晶体牢固固定在钼丝或玻璃纤维上。操作需在惰性气氛(如氮气)或低温下进行,防止潮解或分解。
快速冷冻(低温衍射):将载晶迅速浸入液氮(-196℃),形成玻璃态冰,抑制热振动,提升数据质量。
二、上机与对焦
安装样品:将载晶杆插入低温氮气流或液氮杜瓦中,确保温度稳定(通常100K)。
中心定位:启动CCD或像素阵列探测器,低倍放大观察晶体。通过三轴微调台(X/Y/Z)精细调节,使晶体精确位于X射线光路与旋转轴的交点(对准中心)。
确定衍射条件:选择合适X射线源(Cu-Kα或Mo-Kα),调整光阑大小,使光斑略大于晶体,避免照射到胶或载晶环。
三、数据采集
初步衍射测试:采集单张衍射图,观察衍射点清晰度、分辨率(通常达0.8-1.0?)与对称性,判断晶体质量与晶胞参数。
设定扫描策略:根据晶系与空间群,软件自动计算优旋转范围与步进角(通常0.3°-1.0°/帧)。确保采集足够衍射点(通常>10,000),冗余度高。
开始采集:启动测角仪旋转,探测器连续采集数百至数千张衍射图像。全程监控温度、光强稳定性。
四、数据处理
数据整合:使用软件(如HKL-3000、APEX4)对原始图像进行指数化、积分、标定,生成包含hkl指数与强度(I)的衍射数据表。
结构解析:通过直接法或Patterson法确定初始相位,建立原子模型。
结构精修:采用全矩阵最小二乘法反复调整原子坐标、热参数,使计算衍射图与实测数据差异最小化(R1通常<5%)。
结构验证:检查键长、键角、残差电子密度等是否合理,最终输出.cif文件与结构图。